這兩部電影,對比一下它們的電影膠片和放映畫面,上面那個的膠片畫面跟放映畫面是一樣的;而下面這個,膠片上的畫面比放映畫面窄小。這就是當今兩種主要的 寬銀幕電影,上面那種就是傳說中的“遮幅寬銀幕”(Flat Widescreen),也有人稱為“標準寬銀幕”:下面那種就是傳說中的“變形寬銀幕”。
觀察一下這兩種膠片。“遮幅寬銀幕”的膠片畫面跟放映畫面一致,但幀畫幅中有很多地方沒能用上。“變形寬銀幕”倒是把畫幅用得挺足,可就是畫面是壓扁的。
這3種電影在銀幕上的高度是一樣的,但寬度卻不同。為了定義這種差異,一個重要概念被引入,那就是“寬高比”(也稱橫縱比)。所謂寬高比,就是寬度與高度 的比值。假設高度是1,寬度是X,那麼寬高比就等於X:1。這樣,這3種畫面就分別是,1.37:1,1.85_1,2.35:1。
我們可以簡稱它們為:1.37畫面或者1.85電影,2.35電影。總之這些數字就代表這些電影在銀幕上的畫面,記住,定義電影畫面寬高比是以它最終在銀幕上的樣子來定義,而不是以它在電影膠片上的樣子。如果結合它們在膠片上的樣子,我們就可以說:
1.37=方形銀幕,1.85=遮幅寬銀幕(標準寬銀幕),2.35=變形寬銀幕;1.37的電影已經退出江湖多年,不再有人拍這種方形的畫面。我們今天 在電影院裡看到的電影要麼是2.35,要麼就是1.85。而其中大約 70%是2.35的電影。發行1.85還是2.35的拷貝,沒有必然的規律,電影院也都能放。如果硬要說的話,可能一些比較文藝或者自認為文藝的電影喜歡 發行1.85,比如去年的《色戒》、《美國黑幫》都只發行了1.85的攜貝,而好萊塢大部分電影都發行2.35拷貝。
有時候你可能會看到寬高比1.78,2.40,2.39……之類的數字。其實,1.85=1.78:2.35=2.39=2.40,這個 “=”是因為它們是一樣的東西,只是各家表述不同,而視覺效果是一樣的。我們如今看到的電影畫面就只有兩個,1.85和2.35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