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初制定膠片畫幅尺寸的時候,膠片上都給音軌留了位置。但後來覺著留出來的位置在前期也用不上(錄音大都錄在獨立的機器上),放著可惜,特別是16mm,畫幅那麼小,如果能再“寬一點”,畫幅面積就會增加不少。於是,16mm率先把音軌的位置占了,變成了Super16mm。雖然高度不變,寬度只多了2.1mm,但畫幅面積一下多了20%。的確有“差一點就差很遠”的感覺。
畫面尺寸變了,一些相應的設備也會發現變化,但使用的膠片本身並沒有區別。標準35mm畫幅由於本身面積大,加上寬銀幕技術,一直沒想著要搶佔音軌的位置。進入90年代,數碼技術在電影後期中逐漸運用,底片掃描成為後期製作的必須環節。更大的底片面積。就意味著在同樣的掃描精度下,能獲得更精細的畫面。於是的需求自然產生。
Super 35mm比標準35mm寬了3mm。高度增加2.6mm(幀之間的間隔變小)。畫幅面積足足多了32%,效果顯著。最有意思的是,愛迪生老師發明的電影膠片原來就沒有聲軌的位置,比較一下發現,一百年前的電影膠片畫面基本上就是超35mm。
隨著膠片顆粒更細、掃描精度更高,超35成為一種十分方便的格式。它的方便在於後期可以“再構圖”。超35拍出來是個1.33的畫面,後期剪輯時,可以裁成1.85的畫面,也可以裁成2.35的畫面,還可以裁成4:3或16.9的電視畫面。這樣一下子變出幾個不同版本的電影。這樣就能同時兼顧電影市場、有線電視、DVD市場。
特別是DVD可以發行“全屏版”、“劇場版”、“寬銀幕版”,超35出現後,電影的前期拍攝就基本上不是超35就是變形35了。之前的標準35mm逐步被超35mm取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