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

膠片-part3

電影膠片通過在放映機裡走動,把一幅幅畫面映在銀幕上。膠片走動的同時,它旁邊的聲軌也在走,於是聲軌就像一條正在走動的磁帶,而放映機讀取聲軌的方式跟答錄機讀磁帶也非常相似。

這是膠片上聲軌部分的細節。當今的電影拷貝上不但有類比聲軌,而且也有數位聲軌。電影放映很早就進入數位音響時代了,數位音響先在電影領域應用,之後才推廣到家庭影院系統。注意看膠片上的聲軌資訊,都是光學資料碼,就是說,是印出來的,可以看得見的。

我們從外往內看。最外面那條藍色的線是SDDS聲軌,上面佈滿麻點一樣的資料碼。SDDS全名叫Sony Dynamic DigitalSound,就是“SONY動態數位音響”,是由SONY開發的電影音響系統。它由8個聲道組成,分別是中置、中間偏右、中間偏左,左, 右、左環繞、右環繞,重低音。比普通的6聲道多2個偏左、偏右聲道,這對於銀幕很大的影院是非常受用的。

往裡一個,在齒孔間的膠片部分,也是麻點一樣的資料碼,這是杜比 數字音響聲軌(Dolby Digital)。杜比數字有另外一個名字叫AC-3,聽說過吧。杜比數字有6聲道,也就是常說的5 1聲道(因為重低音聲道的頻響範圍為10-2KHz,只占音訊範圍20KHz的10%,遂被認為只算10%個聲道,也就是0.1個)。6聲道分別是中置、 左、右,左環繞、右環繞、重低音。

再往裡的波形狀的就是模擬聲道,那2條就是左右聲道的身歷聲。電影剛有聲音的時候,只有1條聲軌,單聲道,後來有了身歷聲又加了1條聲軌。再後來,數位音 響出現了,又不能取消類比聲軌(不是每家電影院都能放數位音響),只好利用邊角的位置印數據碼。再往裡看,是1條很細的虛線,有點像莫斯電報碼,這條是 DTS的時間碼。DTS是90年代末才應用到電影中的新技術。

利用剩下的一丁點小縫印一條“時間碼”,然後隨電影拷貝附帶一張資料光碟。放映電影的時候,放映機讀時間碼,DTS機就播放光碟,時間碼就是讓畫面和聲音同步的。DTS也是6聲道,跟杜比數字一樣。


電影膠片上雖然印了4種音響,但放映的時候,電影院只會使用其中一種,不同的電影院使用的音響系統有可能不一樣。能放映杜比聲軌的電影院最多,其次是SDDS和DTS,當然,有些影院還是繼續放模擬聲軌。

當今的電影後期剪輯和製作已經沒有膠片的事了,全部實現了數位化,就是全部在電腦上作業,跟你玩DV剪輯差不多一回事。但是,截止到2008年,全世界範 圍內,95%以上的電影院仍使用電影膠片放映電影,98%的院線影片仍使用膠片進行拍攝。雖然現在滿街都是數碼,而且“數字電影”也倍受媒體追捧,但膠片 仍是電影拍攝和發行的主要載體。


電影市場與消費者主導的照相機,攝像機市場不同。電影業界裡數碼取代膠片,並不由“方便與否”或者“耗材成本”決定,它更多的涉及電影產業鏈裡製片商、設備廠商、後期廠商,發行商,電影院等多方生意人的利益,形勢發展並不由觀眾說了算。

也許正是這個原因,到了2006年柯達仍投鉅資在北京建設全新的電影膠片洗印廠,而Panavision(潘那維申)在2007年推出新款數位攝影機的同時,仍繼續推出新款膠片攝影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